「原创」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儿童文学专题12

更新时间:2023-05-04 08:43:21来源:搜狐

陈振桂教授出版《新儿童文学教程》《当代儿童文学》《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儿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及流传过程中,形成某些固定的格式,这些固定的格式犹如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格律”“词牌”一样,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使儿歌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更臻于完美。儿歌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如下几种:

一、摇篮曲

摇篮曲又称摇篮歌、催眠曲,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是由母亲或其他长辈哄幼儿睡觉时所哼唱、吟诵的歌谣。它节奏柔和、韵律和谐,给幼儿听觉上的享受,其作用主要在于催眠。摇篮曲儿歌中常常出现“宝宝”“宝贝”“睡觉”一类字眼,浅显明了的语句中,往往寄托着母亲或其他长辈对孩子的爱与祝福,再加上吟诵者轻柔的语音和轻拍幼儿的声响或晃动摇篮的声音,易使幼儿的情绪趋于平稳并渐渐入睡。例如马业文的《宝宝睡着了》:

星星眨眼扒窗瞧,床上躺着小宝宝,

拍着布娃娃,嘴里哼歌谣:

风别吹,虫别叫,娃娃快点睡觉觉,

妈妈改作业,咱们不能闹……

歌声轻,歌声小,钟儿嘀嗒静悄悄,

布娃娃没合眼,宝宝睡着了。

摇篮曲包含由母亲或其他长辈在哄孩子入睡时的即兴吟诵和作家的自觉创作两种类别。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哄他的儿子小海婴入睡,嘴里哼唱着的“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象红”,鲁迅的哼唱虽然只是三个音节的顺序变化,但节奏鲜明,其实就是即兴的摇篮曲。

作家创作的摇篮曲更多地寄托着创作者对下一代的祝福与希望,它们往往被谱曲传唱,例如《海外侨胞摇篮曲》:

月光光,明晃晃,小宝宝,睡摇床。

摇啊摇啊眼闭上,摇啊摇啊入梦乡。

月光光,明晃晃,小宝宝,快快长。

长啊长啊过海洋,长啊长啊回故乡。

对即将入睡的孩子而言,摇篮曲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舒缓温柔的节奏变化与和谐优美的韵律交织在一起所营造出的静谧温馨的氛围。当然,摇篮曲带给孩子的还有最初的情感滋养与语言熏陶。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指配合儿童进行游戏活动的儿歌。与一般儿歌不同的是,它具有指挥游戏动作或统一节奏快慢的特殊作用,相当于游戏活动中的一个口令,而且具有约定俗成的动作要求,动作促使儿童熟记儿歌,儿歌反过来又提示儿童按照内容和节拍做出动作,二者相得益彰,带给孩子极大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吟唱歌谣,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获得更多的快乐与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也无形中模糊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明确界限,有更多的真实感,有益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歌谣可以增添游戏的愉快气氛、协调游戏的进行、有很多游戏是离了歌谣无法进行的。如《脚驴斑斑》:

脚驴斑斑,脚踏南山,南山北斗,养活家狗,

家狗磨面,三十弓箭,上马琵琶,下马琵琶,

驴蹄马蹄,缩了一只。

这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游戏歌,它被收入明入杨慎所编的《古今风谣》里,唱这首歌时,一群孩子排排坐,逐字传唱,每唱一字点一脚,点到最后一字的人则缩一脚,如此继续,两脚都缩的便立起,最后立起的人为输。

游戏歌的种类繁多,如配合体育游戏的儿歌《丢手绢》:

小朋友,围一圈,大家来玩传手绢,

小手绢,真好看,不能拿在手中玩,

我传你,你传他,谁也怕当“终点站”。

再如配合跳橡皮筋的儿歌《摇花线》:

摇花线,十二匹,马兰花开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当代作家或幼教工作者所创作的游戏儿歌,往往还附有游戏规则的说明,更便于教师、家长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例如《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喵,(身体前倾,五指张开,放嘴边学猫叫)

开着警车,开着警车呜呜叫,(双臂向前伸直,双手作握方向盘状)

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逃,(双手五指并拢放嘴边,作小老鼠状)

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消灭掉。(左手叉腰、右手做开枪动作,念“消灭掉”时,“石头——剪子——布”分出胜负)

作品句式活泼、错落有致,通过词语的反复和拟声的运用,形成响亮铿锵的韵律,并对游戏动作与规则作了明确具体的提示。小朋友们一边高声诵读,一边随着鲜明的节奏做出相应的简单动作,让孩子们感到其乐融融。

游戏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拍手歌”,它由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互相伸出双手左右击掌对拍,边拍手边念儿歌,念最后一句时两人的双手同时对拍,拍手的快慢由念儿歌的节奏决定,一般要从一拍到十,因此有的地区也叫作“十对唱”。拍手歌一般要通过十拍手或十问十答的形式,把同一类事物或现象集中在一起加以比较,表现它们的某些特点,让幼儿在拍手对数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并分享游戏的快乐。例如在许多幼儿园广泛流传的《爱清洁,讲卫生》:

你拍一,我拍一,不睡懒觉早早起。

你拍二,我拍二,洗脸漱口自己做。

你拍三,我拍三,指甲长了剪一剪。

你拍四,我拍四,打死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消灭臭虫和老鼠。

你拍六,我拍六,瓜皮碎纸别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

你拍八,我拍八,桌子椅子要常擦。

你拍九,我拍九,饭前便后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大家不要吃零食。

爱清洁,讲卫生,身体健康不生病。

身体好,学习好,人人夸我好宝宝。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数字与文学巧妙结合的儿歌。在儿歌中嵌入一些简单的数字、序数、数量词或者简单的计算,把抽象枯燥的数与具体鲜活的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字,学会简单的数数。数数歌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数数歌的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有的对数字加以形象化的介绍,引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例如郭明志的《数数歌》:

“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摇,

“5”像秤钩来称菜,“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

“9”像勺子能吃饭,“O”像鸡蛋做蛋糕。

有的利用数字的韵来结构儿歌,达到教幼儿数1到10的数。例如金近的《数字歌》: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

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有的利用序数的变化来结构儿歌,增加数数的难度与趣味性。例如庄永春的《外婆有只花猫咪》:

一二三,四五六。外婆家,有舅舅;

六五四.三二一.外婆家,有小姨;

一二三四五六七。外婆有只花猫咪。

有的数数歌把数字与量词结合起来,使数数更加活泼有趣。例如寒枫的《数一数》:

一条虫,两条虫,小虫喜欢钻洞洞。

三头猪,四头猪, 肥猪睡觉打呼噜。

五匹马,六匹马,马儿一跑呱哒哒。

七只鸡,八只鸡,公鸡打鸣喔喔啼。

九朵花,十朵花,桃花树下是我家。

有的数数歌加入了简单的计算,使数数与运算融为一体,既加大了难度,又形成竞赛式的游戏效果,受到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喜爱。

还有的把月份与花卉、水果、农作物等时令知识结合,开阔幼儿的眼界,使他们既获得数数的训练,又了解一些花卉、水果、农作物等方面的知识。例如传统儿歌《十二月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千里,四月蔷薇靠矮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花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香,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案上供,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我将学生的儿童文学习作反复修改,编辑成四本书,交接力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问答歌

问答歌又称问答调、对歌,还有称为“盘歌”的。它有意设疑,然后给出明确的答案,通过这种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儿童认识事物的特征,培养儿童观察、分辨事物的能力。

有的问答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形式的问答歌问得明确,答得快捷,很符合儿童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例如传统儿歌《谁会跑》:

谁会跑? 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谁会飞? 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张开翅膀满天飞。

谁会爬? 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 许多脚儿向前爬。

谁会游? 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 摇摇尾巴点点头。

有的问答歌采用几问几答的形式,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然后再集中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连续性的回答。这种形式的问答歌,先让幼儿对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便于他们开动脑筋、思考答案,也便于他们发散思维,找出与答案接近的回答。中班以上的小朋友更喜欢这种问答歌。

有的问答歌和数数歌结合起来,就成了对数谣。如陈振桂的《十数辨鸟歌》:

我说一,谁对一,什么双双水中做游戏?

你说一,我对一,鸳鸯双双水中做游戏。

我说二,谁对二,什么学嘴学舌话最多?

你说二,我对二,鹦鹉学嘴学舌话最多。

我说三.谁对三,什么每窝只下两个蛋?

你说三,我对三,白鸽每窝只下两个蛋。

我说四,谁对四,什么开屏最美丽?

你说四,我对四,孔雀开屏最美丽。

我说五,谁对五,什么梁上做窝住?

你说五,我对五,燕子梁上做窝住。

我说六,谁对六,什么白天睡觉晚上游?

你说六,我对六,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游。

我说七,谁对七,什么春天飞到北方去?

你说七,我对七,大雁春天飞到北方去。

我说八,谁对八,什么报喜叫喳喳?

你说八,我对八,喜鹊报喜叫喳喳。

我说九,谁对九,什么最好泡烧酒?

你说九,我对九,毛鸡最好泡烧酒。

我说十,谁对十,什么能在河里捕鱼吃?

你说十,我对十,鸬鹚能在河里捕鱼吃。

这首儿歌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全篇介绍了鸳鸯、鹦鹉、白鸽、孔雀、燕子、猫头鹰、大雁、喜鹊、毛鸡、鸬鹚十种鸟,通过一问一答,既帮助儿童掌握一至十的序数,又让孩子在对数的认识过程中,了解到一些鸟的生活习性、作用、特征,掌握一些关于鸟的常识性知识。这首儿歌的押韵比较特别,每四句换一韵,问句和答句最末一个字完全相同,随着十个序数的韵变化而变化。

有的问答歌采用连环扣的手法,根据前一句的回答继续发问,使问与答不断延伸,巧妙地将一些不相干的问题合理地联系起来,跳跃性大、活泼风趣,能扩展幼儿的思维并营造出浓烈的游戏氛围,给小朋友带去快乐。例如《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什么国?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问答歌有时还和连锁调结合,采用顶真的手法,从每一句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如四川地区流行的一首儿歌《不晓得》: 你姓啥?我姓唐。啥子糖?芝麻糖。

啥子芝?桂枝。啥子桂?肉桂。

啥子肉?豆腐肉。啥子豆?菜豌豆。

啥子菜?大头菜。啥子大?天大。

啥子天?火烧天。啥子火?钢炭火。

啥子缸?盐缸。啥子盐?锅巴盐。

啥子锅?铁锅。啥子铁?不晓得。

五、连锁调

连锁调也称连锁歌、连珠体儿歌、衔尾式儿歌。它用顶真的修辞方法来结构整首儿歌,将上一句末尾的字或词作为下一句的起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正是这种首尾相衔接、随字词变化而换韵,形成了连锁调丰富的韵律变化和内容上的趣味性、娱乐性。连锁调能训练幼儿思维的多向性与开放性。例如传统连锁调《猪八戒嘴巴长》:

猪八戒,嘴巴长,嘴巴长,吃生姜,

生姜辣,吃西瓜,西瓜甜,吃捞面,

捞面长,吃谷糠,谷糠粗,吃豆腐,

豆腐香,做菜汤,菜汤咸,再加盐,

八戒吃得肚儿圆。

传统的连锁调往往是“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周作人语),逗乐成分重;当代作家笔下的连锁调往往更讲究立意,更注重内容的表达,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更好的统一。例如邓德明的《做习题》:

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

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

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

学文化,怕动脑,看你怎么学得好。

当代作家还创造出“隔行相衔接”的方式,使得连锁调这种传统儿歌形式的表现力更强了。例如樊家信的《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心最毒,骗过唐僧和老猪。

唐僧老猪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作品虽然隔了一行才形成字词的首尾粘合,但这种粘合十分紧凑、自然,两句换一韵,铿锵有力,妙趣横生,成为全国各地小朋友最喜爱的儿歌之一。

我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创作出一万多篇儿童文学作品,交学校并由中文系编印成三本。

六、绕口令

绕口令又叫急口令、拗口令,它有意识地把一些发音相近、容易读混淆的字词组成诙谐风趣的儿歌,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诵读出来,而在快速的诵读中往往会出现发音吐字的错误而引人发笑。天性好奇、好强、好乐的幼儿就会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这种有趣的语言游戏,通过从读不畅到读顺畅的过程,幼儿不但得到语言与思维方面的训练,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取胜心。

传统的绕口令特别强调语音上的相近性,对内容并无过多的要求。例如传统绕口令《墙上挂面鼓》:

墙上挂面鼓,鼓上画老虎。

老虎抓破鼓,拿块布来补。

不知是布补鼓,还是鼓补布。

在这首绕口令中,鼓、虎二字的声母同为舌根音,韵母又都一样,极易混淆;布(bù)、补(bǔ)二字同音不同调,稍不留意也会出错。

作者创作的绕口令更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达到既训练幼儿的发音、培养幼儿语言的能力,又陶冶他们情操的目的。例如《刘小柳和牛小妞》:

路东住着刘小柳,路南住着牛小妞。

刘小柳拿着九个红皮球,牛小妞抱着六个大石榴。

刘小柳把九个红皮球送给牛小妞,牛小妞把六个大石榴送给刘小柳。

牛小妞脸儿乐得像红皮球,刘小柳笑得像开花的大石榴。

这是一首具有一定叙事性的绕口令,写的是刘小柳和牛小妞两个孩子互赠红皮球和大石榴,突出表现两个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的情态,两个孩子的行为顺乎生活情理,符合孩子快乐的天性。这首绕口令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和善待人、互相友爱的思想品德。最让读者感到奇趣的是最后两句,当两个孩子交换了礼物后,“牛小妞脸儿乐得像红皮球,刘小柳笑得像开花的大石榴”,“红皮球”和“大石榴”这两个喻体,正是两个孩子的可爱形象的生动写照。读诵这首绕口令,可以训练孩子n和l的发音。“刘”、“柳”和“榴”,“牛”、“妞”和“球”,“六”和“九”,是三组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的字,发音容易混淆,诵读起来颇有难度。

有些绕口令还有故事情节,例如陈振桂的《小虎买醋》:

小虎穿新裤,拿瓶去买醋。

走过山边路,看见一只兔。

小虎放下瓶,急忙去抓兔。

刚刚走几步,勾勒勾着裤。

烂了裤,跑了兔,不知道是去买醋,

还是回家要布来补裤。

有些绕口令只有两句,在形式上是对偶句,如: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妞妞赶牛,牛拗妞妞拧牛。

★ 程凤上城,城缝夹着程凤脚;指挥烧纸,纸灰落到指挥头。

还有少量的绕口令是单句的,如:“门上吊刀刀倒吊”属一句式,训练儿童“dao”与“diao”这两个音节的发音。

有些民间绕口令地方特色十分浓厚,不少人把它当作谈资笑料,如流传于桂林地区的《柑子和刚死》:

柑子一个,柚子一双, 楼上谷子一大堆。

用桂林话读,语音稍有不正,就会读成:

刚死一个,又死一双,楼上哭死一大堆。

七、颠倒歌

颠倒歌又叫古怪歌、错了歌、稀奇歌、滑稽调。它故意违背常情常理,将自然界或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正常关系加以夸张性的错乱颠倒,造成荒唐可笑的效果,使他们在开心的笑声中加强对正常事理的认识,从而增强辨别事理的能力。颠倒歌独特的诙谐幽默,对引导幼儿辨别是非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培养他们的幽默感都有一定的作用。

传统的颠倒歌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但充满快活的游戏精神,同时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内容,很契合幼儿的心理,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小槐树》:

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挂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

蝇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

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中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

这首儿歌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中播放,是一首由河南飞向全国各地的“长了翅膀”的颠倒歌。整首儿歌所故意错乱之处形成两两对照的关系,便于让幼儿在忍俊不禁中快速地加以纠正,知识面较广;整首儿歌押ao韵,响亮有力,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活泼,音乐性强,极易为幼儿所传诵。

当代的颠倒歌更注重贴近生活,选择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孩子们容易理解的现象与事理来组成儿歌。例如寒枫的《稀奇歌》:

罗罗嘿,嘿罗罗,听我唱支稀奇歌。

公鸡下蛋呱嗒叫,黄狗会把老鼠捉,

母猪嘴里长象牙,鸭子有双大耳朵,

两只白兔飞起来, 石榴树上摘菠萝。

太阳听了哈哈笑,不往西落往东落。

颠倒歌在形式上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夸张,吟唱这样的儿歌,给孩子轻松、诙谐的感觉,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比如北京儿歌《太阳从西往东落》:

太阳从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上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

腊月酷热直淌汗,六月寒冷打哆嗦;

姐在房中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咸鱼下饭淡如水,油煎豆腐骨头多;

黄河中心割韭菜,龙门山上捉田螺;

捉到田螺比缸大,抱了田螺看外婆;

外婆在摇篮里哇哇哭,放下田螺抱外婆。

这首儿歌开门见山,一语破题。颠倒歌本是将事物的本质推向其反面,旨在引起幼儿警觉,有助于幼儿识别真伪,从而达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首儿歌将常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常识组织在一起。“太阳从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显然是有意采用误会法,点明下文所叙内容都是颠倒的。然而,内容的颠倒并非机械的错位,尚须运用多种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如“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想象多么奇特;“龙门山上捉田螺,捉到田螺比缸大”,夸张也够强烈的。“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这种显而易见的错位现象,很能引起幼儿判断的兴趣,目的自然在于引起幼儿从反面获得事物的正确认识。颠倒歌把不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产生一种反常的、奇特的、滑稽的感受。颠倒歌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之后,促使他们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八、字头歌

字头歌也叫字尾歌,是一种每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的儿歌。它的特点是一韵到底,有较强的韵律感。由于儿歌每句的结尾都是同一个字,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能给人留下比较鲜明的听觉印象。字头歌多用“子”“儿”“头”“了”等字作句尾,形式亲切、有趣,易于记诵,是幼儿及幼儿教师、家长喜爱的一种儿歌形式。

● 子字歌。是每句以“子”字结尾的儿歌。例如江渠的《椅子上的钉子》:

小猪坐上小椅子,屁股扎了一下子。

摸摸小椅子,上面有钉子,

悄悄换给小兔子。小兔坐上小椅子,

也被戳了一下子。找来小锤子,

修好小椅子,大家都夸小兔子。

● 儿化歌。是每句以“儿”字结尾的儿歌。这儿化了的“儿”字,读音很特别,它不是一个音节,而是附在前面一个字的尾音,在中国汉字中,只有儿化了的才是两字一音。例如王铁栓的《月牙像小船儿》:

月牙弯弯像小船儿,我坐船儿上蓝天儿,

摘下星星串成串儿,挂在脖子当项链儿。

● 头字歌。是每句以“头”字结尾的儿歌。例如传统儿歌《头字歌》:

天上日头,地上石头,嘴里舌头,手上指头,

桌上笔头,床上枕头,背上斧头,爬上山头,

喜上眉头,乐在心头。

●来字歌。是每句以“来”字结尾的儿歌。例如《来来来》:

太阳来,太阳升起来,鸟儿来,鸟儿飞过来,

鱼儿来,鱼儿游过来,青蛙来,青蛙跳过来,

白兔来,白兔蹦过来,马儿来,马儿跑过来,

雨儿来,雨儿掉下来,云儿来,云儿飘过来,

风儿来,风儿吹过来.我们来,我们走过来。

作品用“来”字作为每一句的结尾,一连串准确的动词使儿歌充满强烈的动感,词语的反复还帮助幼儿记住各种不同的动物及其动作特征,同时节奏富于变化,是一首具有新意的字头歌。

● 了字歌。是每句以“了”字结尾的儿歌。例如张继楼的《做手影》:

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

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都来了。

● 瓜字歌。是每句以“瓜”字结尾的儿歌。例如圣野的《瓜儿谣》:

长丝瓜,嫩黄瓜,花花脸儿是西瓜,

胖胖个儿是冬瓜,雪白雪白的白梨瓜,

黄底白条的黄金瓜,地上躺着一个大南瓜。

● 人字歌。是每句以“人”字结尾的儿歌。例如张光昌的《游湖人》:

东是人,西是人,来往往都是人。

“阿拉阿拉”上海人,“俺们俺们”山东人。

戴花帽的新疆人,穿长袍的西藏人。

外地人,本地人,说说笑笑像亲人。

他们说我们是西湖的小主人,我们说大家都是一家人。

● 一字歌。是每句以“一”字开头的儿歌。例如《一架飞机嗡嗡响》:

一架飞机嗡嗡响,一列火车呜呜响,

一辆汽车嘟嘟响,一条船儿噗噗响,

一匹马儿哒哒响,一样样交通工具任你选,

一幅幅美丽景色任你望。

一只蜜蜂嗡嗡叫,一只乌鸦哇哇叫,

一只白鹅嘎嘎叫,一只公鸡喔喔叫,

一只小猫眯咪叫,一种种动物声不同,

小朋友们要分辨好。

下篇更精彩 敬请您期待

2020年10月13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